藍鯨新聞4月21日訊(編輯 李夢琪)近期,全球首次“人機共跑”半程馬拉松再度引發公眾對機器人關注的熱潮。這次人形機器人馬拉松不止是現實比賽中人形機器人的“速度”比拼,更是產業如何落地,逐漸從科幻片中的暢想走向社會生產應用的“訓練場”。
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最新發布的《2025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預測,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有望達到1.24萬臺,市場規模63.39億元。其中,中國人形機器人的銷量或將達到7300臺
智能化浪潮之下,人形機器人產業將涌現出的新機會?如何重構社會發展新圖景?聚焦產業發展,由藍鯨新聞主辦、財聯社、科創板日報、蜂網協辦的 “人形機器人”高端閉門研討會,4月27日13點將于上海報業集團43F融媒創新中心舉辦。
這是一場上海覆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最全面的閉門研討會,從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到靈巧手等零部件企業再到相關應用場景企業,從產業協會到高校學者再到行業領軍者,我們邀請各方力量共聚上海!
活動火熱報名中,面向整機企業、產業鏈企業、媒體人、學界、投資人、產業專家開放免費申請(掃活動長圖二維碼登記)。
活動合作/活動聯系:胡女士 15889412300
AI財評
【財經銳評】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從概念驗證邁向商業化臨界點。GGII預測的63億市場規模雖看似保守,實則暗含深意:當前產業仍處"技術攻堅-成本下探"的關鍵階段。核心矛盾在于B端應用場景的支付意愿與C端消費級市場的培育進度——工業場景更看重投資回報率,而服務場景需突破人機交互瓶頸。從馬拉松賽事到閉門研討會,行業正在完成從"技術秀場"到"商業路演"的轉變。值得關注的是,7300臺的中國市場銷量預測隱含了本土供應鏈優勢,特別是在電機、減速器等核心部件領域已出現成本下降曲線。投資人需警惕過熱估值,重點關注:1)具身智能算法的場景遷移能力;2)零部件企業能否實現"汽車級"量產降本;3)政府補貼退坡后的真實市場需求。產業爆發前夜,務實者將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