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4月3日訊(記者 黃玉潔)為推動商業銀行加強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規范業務經營行為,促進業務健康發展,提升金融服務質效,金融監管總局近日發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通知》共10條,是在現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監管制度基礎上的延續和補充,強調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助貸業務應當堅持總行集中管理、權責收益匹配、風險定價合理、業務規模適度的原則。具體監管要求包括強化商業銀行總行對互聯網助貸業務的管理責任,明確平臺運營機構、增信服務機構的準入要求,強調業務成本費用和經營效益管理,規范業務定價機制,細化自主風控要求,防范增信服務機構過度增信風險,壓實商業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主體責任。
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是金融監管總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統籌推進防風險、強監管、促發展,切實提升監管實效的重要舉措。加強互聯網助貸業務監管,有利于督促商業銀行規范互聯網助貸業務經營行為,持續提升合規經營水平,更好發揮互聯網助貸業務的積極作用,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AI財評
【財經銳評】互聯網助貸新規釋放審慎監管信號,銀行與平臺合作生態面臨重構
金融監管總局出臺互聯網助貸新規,核心在于建立"風險-收益-責任"對等的業務框架。從監管邏輯看,新規通過總行集中管理、權責匹配等原則,實質是要求銀行將風控主導權從合作平臺收回,避免"通道化"風險。值得關注的是:1)明確增信機構準入,或將淘汰中小擔保公司,行業集中度提升;2)定價機制規范直擊"高息覆蓋高風險"亂象,利差收窄可能倒逼銀行優化客群結構;3)要求獨立風控能力,銀行需加大科技投入,頭部機構優勢凸顯。
短期看,聯合貸模式面臨調整陣痛,但長期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建議關注兩類機會:具備自主風控體系的銀行,以及合規性強的頭部助貸平臺。監管在防范金融風險與促進普惠金融間尋求平衡點,后續需觀察過渡期機構調整力度及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