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吳微
2024年的光伏行業,正經歷冰火兩重天。一邊是價格戰下硅料、組件價格屢創新低,隆基綠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等龍頭全年虧損近百億;另一邊則是專利訴訟密集爆發,其中天合光能(688599.SH)向阿特斯(688472.SH)索賠10.58億元,創下行業紀錄。
這場“價格戰未平,專利戰又起”的混戰,折射出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技術制勝的深層邏輯。隨著N型TOPCon技術成為主流,擁有專利壁壘的企業正試圖通過法律武器重構競爭秩序,而中小玩家則在雙重夾擊下面臨生存危機。
專利訴訟 技術話語權的“核武器”
2024年,N型TOPCon電池市占率已超過60%,成為光伏行業技術迭代的核心方向。晶科能源(688223.SH)、天合光能、晶澳科技(002459.SZ)憑借先發優勢,通過收購、自主研發積累了大量專利。
擁有460余件TOPCon相關授權專利的晶科能源,通過專利授權向同行收取許可費,已簽約兩家全球前十組件廠商。而天合光能從晶科子公司獲得原屬LG電子的專利后,迅速對阿特斯發起訴訟,直指其TOPCon組件侵權,試圖通過高額索賠壓制對手的海外擴張。
專利戰的火力主要集中瞄準高毛利的海外市場。天合光能2023年在美國市場的毛利率達34.24%,遠超國內的12.17%。為保護這一利潤池,天合光能頻繁在歐美發起337調查、海關扣貨等行動。
天合光能不僅在國內起訴阿特斯,還同步在美國特拉華州法院提起訴訟,并推動ITC啟動調查,形成“雙線作戰”態勢。晶澳科技則通過歐洲統一專利法院(UPC)起訴正泰新能,試圖阻斷其歐洲市場通路。
專利戰正在重塑行業格局。隆基綠能與韓華Q CELLS長達四年的PERC專利訴訟以和解告終,但此時PERC技術已非主流。而當前圍繞TOPCon的專利布局更具戰略意義。據集邦咨詢預測,到2029年TOPCon產能在行業中的占比將超84%。擁有核心專利的企業可通過授權費增收或市場排他建立護城河,而無技術儲備的中小企業可能因侵權面臨產品禁售與巨額賠償。
價格內卷 產能過剩下的“血腥紅海”
2024年全球光伏組件需求約300GW,而產能卻高達1417GW,供需嚴重錯配。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行業中的玩家不惜以低于成本價投標。Wind數據顯示,光伏行業銷售毛利率從2020年的21.8%驟降至2024年的15.3%,2024年20家光伏企業年內預虧超600億元,隆基、TCL中環(002129.SZ)虧損均逼近百億。
盡管行業整體承壓,頭部企業仍通過技術降本與海外擴張維持生存。晶科能源2023年營收同比增長43.55%,境外收入占比超50%;天合光能則通過美國市場高毛利緩沖國內虧損。通威股份(600438.SH)擬逆勢收購潤陽股份,試圖通過垂直整合降低硅料成本。
價格戰擠壓利潤空間的同時,專利訴訟進一步抬升技術門檻。據PV-Tech統計,2024年全球TOP10組件廠商中的7家已卷入專利糾紛,而無專利儲備的企業面臨“出海即被告”的風險。大恒能源等中小廠商因專利維權成本高,被迫放棄訴訟,市場份額遭隆基、天合等企業瓜分,行業集中度也在專利戰中持續提升。
技術革命 重構生態中的“擾局者”
除了專利訴訟外,部分企業已在布局下一代產品。天合光能就在布局TOPCon+鈣鈦礦疊層電池技術,晶科能源則押注BC電池技術,試圖繞過現有專利壁壘。設備廠商奧特維(688516.SH)推出超高速0BB串焊機,適配多種技術路線,以求獲得更多的客戶。
除了針鋒相對外,合作或許也是不錯的選擇。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就曾提出,通過專利交叉授權“避免兩敗俱傷”,目前其已與多家廠商達成許可協議。這種模式類似通信行業的“專利聯盟”,既可減少訴訟消耗,又能加速技術擴散,但前提是頭部企業愿意共享核心專利。
2024年11月工信部修訂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首次將知識產權納入考核,要求企業建立合規管理體系。而資本市場上,拉普拉斯因專利訴訟導致IPO受阻的案例,警示企業需平衡技術創新與法律風險。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行業或將走向“技術寡頭+專業代工”的分層格局。
光伏行業的“雙戰”本質是技術紅利與成本效率的終極博弈。短期看,專利戰與價格戰將繼續清洗低效產能;長期而言,擁有核心技術專利、全球化布局及健康現金流的企業,方能在這場能源革命中占據制高點。
正如愛旭股份(600732.SH)董事長陳剛所言:“沒有知識產權的沉淀,就沒有資格上牌桌。”在這場硬核競爭中,活下來的不僅是巨頭,更是尊重創新規則的長期主義者。(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