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蔡俊
派格生物(下稱“公司”)在一個微妙的時機,再次發起上市申請。
根據招股書,公司主營創新藥研發,至今仍無商業化產品,上市目的地為港交所。站在背后的投資機構,包括聯想之星、元生創投、君聯資本等。
在創新藥最火紅的階段,公司曾申請科創板上市,但監管層對其估值變化予以高度關注。終止后,公司還計劃繼續境內上市,但因行業和資本的時局變化,最終選擇赴港上市。可以說,公司的IPO之路,折射出行業豐富的歷史畫像。
大風始于末
派格生物的IPO,始于科創板,也始于創新藥的風口末期。
2021年,公司提交IPO申請,計劃登陸科創板。但歷經兩輪問詢,次年公司的審核狀態變為終止,首次上市之旅失敗。
根據當時監管層的反饋,核心產品未實現商業化只是重點之一,估值異常更引起監管層注意。
上世紀80年代,畢業于湘雅醫學院的徐敏留任附屬醫院工作,之后獲得赴美深造機會。在大洋彼岸,其拿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位并留校擔任研究員。2008年,徐敏回國創辦派格生物,專注代謝紊亂的創新藥研究。
2015年到2018年,公司多輪融資并推進到E輪,投后估值從1.17億美元漲至4.32億美元,主要投資者為天士力。2019年,公司又進行新一輪融資,但估值降至23億元,折合約3.1億美元,
對此,監管層展開問詢,要求解釋融資估值的變化與研發進展是否匹配。公司回復,E輪融資時公司的研發項目PB-119正開展臨床二期研究,適應癥為2型糖尿病;但后續估值為何下降,并無詳細的披露。
實際上,天士力投資公司的同時,雙方還簽訂《產品商業化協議》,約定主要產品PB-119和PB-718完成相應進展后,公司需優先向天士力發出通知,確認后者是否在同等條件下,取得獨家商業化權利。
問詢函中,監管層也就該事項提出質疑,公司表示協議屬于正常交易,不存在暗箱操作。但本輪赴港上市前,公司廢除該協議,原因是天士力戰略重點的優先級有所調整。
2023年,派格生物一度有過卷土重來的想法。中金公司曾三次發布公司的IPO輔導報告,第三期提到公司計劃境內申請上市,并有三個主要問題需解決,包括業務發展戰略規劃完善、持續推進財務核查、持續推進股東專項核查等。
身處大變局
派格生物的上市計劃,在大變局面前顯得撲朔迷離。
變局之一是資本市場。時至今日,公司仍未實現盈利,但監管層對此類企業的上市門檻逐漸收緊。時代紅利打開的一道門,終究收窄成縫。
同時,創新藥的估值泡沫被刺穿。2023年,公司最后一輪融資的投后估值為40億元。當初申請科創板時,公司擬募集25.38億元、公開發行不超過25%的股權,以此計算估值超100億元。
變局之二是現金流危機步步緊逼。截至2024年8月,公司累計虧損10.53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0.27億元。2023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2億元。賬面上的資金,若不及時“補足彈藥”,可能無法滿足日常開支。
值得注意的是,派格生物在招股書里表示“擁有充足運營資金資助未來12個月的現有業務”。這種底氣源自持有的資產,截至2024年8月公司按公允價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達1.94億元。
換言之,公司通過變現金融資產可維持開支。市場也關注到,公司與泰格醫藥存在諸多關聯。
2019年,泰格醫藥通過旗下平臺參與公司融資。次年,泰格醫藥成為公司第一大供應商,采購金額占比高達42%,并同時再次向公司增資,金額達5000萬元。此后,公司開啟科創板的上市工作。
2024年前三季度,泰格醫藥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0.68億元、8.13億元,各自同比降低10.32%、56.72%。同時,該企業依舊延續擴張之路,完成收購觀合醫藥40.565%股權。
另一家備受矚目的股東天士力,2024年也迎來大變局。同期,華潤三九確認將收購該企業股權,完成后天士力的控股方將變更為華潤三九,實控人也會由閆希軍家族變更為中國華潤。新股東將如何處置派格生物的股權,值得跟蹤。
錯失好時機?
若早點赴港上市,派格生物的資本命運或有所不同。
根據招股書,公司核心產品PB-11為一款長效GLP-1受體激動劑,主要用于T2DM(2型糖尿病)及肥胖癥的一線治療。該藥有個更被人熟知的名稱:減肥藥。
2023年,由諾和諾德開發的司美格魯肽在市場上火爆大賣,由此帶動“減肥藥”概念的熱潮。報告期內,該藥全球銷售額超200億美元,中國區收入達42.89億元。
同期,公司研發的PB-119也申請上市。另外,公司還擁有PB-718、PB-1902、PB-722等處于臨床階段的候選藥品,分別治療減重及降低肝臟脂肪含量、便秘、治療先天性高胰島素血癥等。
倘若派格生物此時申請港交所上市,憑“減肥藥”概念或走上一片坦途。但世上沒有如果,一年多過去,公司仍無產品獲批商業化,板塊概念的熱度也迅速降溫。
時至今日,國內尚無國產GLP-1制劑獲批。反觀進口同類產品,今年1月司美格魯肽口服片首次在國內銷售,禮來的同類藥品替爾泊肽也正式上市。因為重合適應癥,所以兩個藥品的“打擂臺”尤為熱鬧,根據禮來發布的試驗結果,替爾泊肽減重效果優于司美格魯肽。
那邊進口產品如火如荼,這邊國產還在研發中。2024年前八個月,公司虧損2.02億元,研發支出7600萬元。
即使有些企業資本化成功,市場給出的回饋也是相當冷淡。同為開發GLP-1制劑,與華東醫藥深度綁定的九源基因于2024年11月上市港交所,并吸引到阿里、復星等作為基石投資者認購。首日開盤,該企業的跌幅近40%,目前總市值約10億元左右。(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