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崔悅晨
2025年初,東吳證券(601555.SH)因為在國美通訊和紫鑫藥業非公開發行股票項目中的未勤勉盡責行為,收到了證監會開出的新年“1號”罰單。
根據證監會發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東吳證券在為國美通訊、紫鑫藥業提供保薦承銷服務的過程中,未能履行應有的謹慎核查義務,導致出具的《發行保薦書》及其他相關文件中存在虛假記載。最終,東吳證券及四名保薦代表人合計被罰沒超1500萬元。
證監會“1號”罰單引發市場關注
具體來看,在國美通訊的項目中,東吳證券作為保薦機構,在2020年的非公開發行過程中未能充分履行職責。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國美通訊2020年通過虛構手機、彩電等貿易業務虛增營業收入5.8億元,占當年總收入的61.53%。而東吳證券在其盡職調查期間并未發現這些問題的存在,出具的相關文件如《發行保薦書》等引用了上述虛假數據。
此外,東吳證券還存在走訪流于形式的問題。例如,在對國美通訊虛假貿易業務的供應商誠晟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和客戶溫州坤盈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訪談時,東吳證券未能細致地核對信息,忽略了訪談對象與審計機構函證收件人存在交叉重合的現象。
而紫鑫藥業2014年的非公開發行股票項目中,東吳證券作為該項目的保薦方,既沒有對重大采購合同的真實性進行嚴格核查,也沒有對發行對象是否具備履行認購義務的能力給予足夠的關注,使得紫鑫藥業年度報告出現了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
基于上述違規行為,證監會決定對東吳證券采取責令改正的行政處罰措施,并沒收了東吳證券在這兩個項目中的違法所得,同時對其處以罰款。
最終,東吳證券被罰沒金額超過1336萬元,四名直接負責的保薦代表人——張琦、王新、蔣序全和李佳佳,也被給予了警告,并分別處以不同數額的罰款。東吳證券連同四名保薦代表人合計被罰沒超1500萬元。
東吳證券投行業績下滑
公開資料顯示,東吳證券前身為蘇州證券,成立于1993年。2011年12月,東吳證券成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全國第18家上市券商。
近年來,東吳證券積極拓展投行業務,但其保薦項目的質量卻受到了市場的質疑。Wind數據顯示,2024年東吳證券共有20個保薦項目,其中主動撤回了11個項目,撤否率高達55%。
從業績表現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東吳證券實現了84.37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98%;歸母凈利潤達到18.32億元,同比增長4.93%。然而,在投行業務方面,手續費凈收入僅為5.13億元,同比大幅下降43.45%。對于投行業務收入下滑的問題,東吳證券解釋稱,主要是由于資本市場股權融資節奏階段性放緩所致。
事實上,造成東吳證券投行業績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有內部管理問題的存在。
首先,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給資本市場的活躍度帶來了負面影響,IPO節奏放緩,再融資規模縮減,這無疑增加了投行獲取新項目的難度。同時,隨著市場競爭加劇,頭部券商憑借自身資源優勢占據了更大市場份額,留給中小型券商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狹小。
此外,東吳證券自身存在的內控問題也加劇了這一局面。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國美通訊和紫鑫藥業這兩個非公開發行股票項目中暴露出的問題表明,東吳證券在合規內控與風險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2025年券商投行前景幾何?
2025年,隨著金融監管的進一步趨嚴,券商投行業務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一方面,強化的監管環境有助于凈化市場秩序,遏制不正當競爭和違法違規行為,推動證券行業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這也對券商提出了更高的合規要求,增加了運營成本和管理難度。
據統計,2025年初以來,至少有11家券商(包含營業部)由于內控管理不完善、未勤勉盡責以及展業不規范等問題被監管“點名”。這反映出,在當前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券商需要更加重視內部管理,以確保各項業務操作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并購重組為券商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24年以來,多起券商合并相繼落地,如浙商證券成功收購國都證券,顯示出行業整合的趨勢。
預計2025年,證券行業的并購重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這對于中小券商而言,通過合并重組,可以有效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此外,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中資券商正積極布局海外市場。例如,中國銀河證券就在東盟國家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利用當地資源進行跨境投資和發展。這種國際化的發展策略不僅有助于分散風險,還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業務增長點。
總體來看,2025年券商投行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政策支持、業務創新轉型等機遇也將助力其發展,關鍵在于券商能否有效應對監管要求,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把握市場機遇,實現穩健發展。(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