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張偉
近日,網紅經濟圈最大的IP之一李子柒強勢回歸,熱度飆升,引來全網熱議。與她一起進入網友們視線的,還有四川非遺項目——雕漆、繅絲、蜀錦。
非遺,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稱,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及場所。
作為傳統的非遺大省,四川共有省級非遺1132項、國家級非遺153項。雖然項目眾多,四川非遺也面臨“多而不強”的尷尬,目前只有變臉、蜀錦等在國內具有知名度,更多四川非遺項目還“養在深閨無人識”。
這種情況下,承載數千年巴蜀文化記憶的四川非遺項目亟需代言、推廣,使之走向全國。作為知名視頻博主,土生土長的四川人李子柒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李子柒攜手四川非遺回歸
11月13日晚,2024“煥新非遺·天府之夜”在成都舉行。本次活動最大的驚喜,莫過于李子柒的亮相。
公開資料顯示,李子柒出生于四川綿陽,是國內知名的視頻創作者之一。2015年,李子柒開始拍攝美食短視頻,2016年憑借視頻《蘭州牛肉面》獲得廣泛關注。
在活動現場,李子柒以“四川文化旅游宣傳推廣大使”的身份現身。這也是李子柒沉寂三年后首次參加線下活動。
就在本次活動前的11月12日、13日,李子柒連續發布了三條視頻,將雕漆、繅絲、蜀錦等三個四川非遺項目推向全國。據抖音平臺顯示,連發三條視頻之前,李子柒的視頻更新停留在了2021年9月8日。
李子柒表示,過去三年,她去了20多個省份,拜訪了100多位非遺傳承人和文化工作者,“這幾年時間充裕,我更多的是去聽他們的故事,也找到了繼續往前走的方向和動力?!?/p>
作為全網知名視頻博主,李子柒不只是創作者,也是非遺文化藝術的傳承者和傳播者。李子柒過往的作品中,植入了各種非遺元素。在李子柒的鏡頭下,以非遺為基礎構建的東方美學更是走出國門,被傳播至全世界。
與非遺結緣,也讓李子柒獲得了諸多榮譽。2019年,李子柒被聘為成都非遺推廣大使。2021年,李子柒獲得“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的稱號。
本次活動上,“李子柒非遺工作站”宣告成立。據相關工作人員透露,接下來,李子柒和工作站將身體力行做好非遺的具體實踐性工作,多形式探索非遺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潛力,推動非遺傳播與傳承人深度融入當代社會。
非遺傳播需要更多“李子柒”
暌違三年,李子柒復出,展示了其在視頻傳播領域依然具有強大的號召力。
以微博為例,11月12日,李子柒發布的第一條視頻,三小時內的點贊破百萬,到12日晚上十點的觀看量突破一億。
在抖音上,截至11月17日,這三條視頻的點贊數分別為974萬、605萬、841萬。另外,在海外平臺上,三條視頻也有超過1000萬的觀看量,顯示了李子柒在海外的獨特影響力。
目前,李子柒已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符號。她的作品不僅展示了非遺技藝的美麗和魅力,還激發了觀眾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認為,李子柒的成功在于她能夠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手段相結合,利用短視頻平臺打破地域限制,使非遺文化得以大范圍傳播。李子柒還通過深入民間、拜訪非遺傳承人等方式,學習和掌握多種傳統技藝,進一步提升了其作品的文化內涵。
然而,僅靠一個李子柒是不夠的。非遺的傳承和傳播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個人等多元主體的參與。
國家文旅部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也明確提出,鼓勵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工作。因此,我們需要培育更多的李子柒,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傳播非遺知識,帶動鄉村產業和鄉村文化的協同發展。
高春明還表示,如今的非遺保護深入人心,傳承人現狀正朝著隊伍年輕化、知識現代化、運作市場化、視野國際化的方向轉變,“以李子柒為代表的視頻創作者投身非遺,給非遺傳播吹來一陣清新之風。我們歡迎更多‘李子柒’加入”!
非遺經濟正在強勢崛起
除了作為文化現象被傳播,非遺作為新經濟載體,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商消費報告(2023)》顯示,2023年淘寶天寶的非遺商品成交額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1073億元,同比增長38%。非遺消費用戶數量約2.49億人次,創下四年來新高。
從用戶畫像來看,80后、90后是目前非遺消費的主力群體,各占約30%,00后的占比約10%,且呈現出逐漸擴大的趨勢。報告預計,隨著00后成長為社會中堅力量,未來各種非遺項目的消費人群或將進一步擴大。
事實上,非遺產品離普通人的生活也并不遙遠。除了傳統的剪紙、刺繡、紡織、陶瓷等,近兩年在各種網絡平臺走紅的棗泥卷、團扇、螺獅粉等產品,也都在非遺的名錄之內。
近些年,“一物帶火一城”,不少地方也以非遺為橋梁,進行城市營銷推廣。11月4日,國家工信部、文旅部在柳州聯合舉辦“天工開物2024年工業旅游推廣活動”。本次活動上,柳州螺螄粉產業園作為“工業旅游創新之星”被重點推薦。
據悉,早在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就讓柳州螺螄粉火爆“出圈”。隨后,柳州組織廠家研發生產袋裝螺螄粉,推動螺螄粉的產業化發展。2023年,柳州預包裝螺螄粉生產企業達135家,全產業鏈銷售收入約670億元。目前,螺螄粉已成為柳州的一張“名片”,讓這座傳統工業城市“煥新”。
在國內頭號非遺大省浙江,也有全城推動發展非遺經濟的案例。
據悉,位于浙江西南的龍泉市素有“青瓷之都”“寶劍之邦”的美稱。2006年,龍泉青瓷燒制技藝、龍泉寶劍鍛制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隨后,當地政府將寶劍與青瓷并稱為劍瓷產業進行推廣。目前,龍泉劍瓷產業的市場主體超過7500余家,從業人員3萬余人。
新奇、神秘又充滿美學底蘊的非遺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眼球,我國多如繁星的非遺項目也為更多年輕人提供了創業的契機。
企查查數據顯示,國內現存與非遺相關的企業已達12.66萬家。其中,2023年新增注冊3.56萬家,同比增長53%;今年前10個月新增注冊3.07萬家,同比增長7%。 另有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非遺行業規模達3350億元,同比增長11%。非遺已成為創新創業的新風口。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則認為,隨著越來越多李子柒這樣的KOL加入非遺推廣的行列,也會吸引更多人加入非遺傳承、創造和保護的隊伍,加上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動,非遺經濟將成為新經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助力國家經濟發展。(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