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4月17日訊(記者 朱欣悅)在中國酒文化中,黃酒曾是文人雅集、宮廷宴飲的絕對主角。據《夢粱錄》記載,臨安(杭州)酒稅占全國三分之一,折射出黃酒作為“液體黃金”的經濟統治力:每十壇漕運貨船中,三壇載著琥珀色的黃酒沿大運河北上,滋養著中原王朝的財政血脈。
近代以來黃酒逐漸式微,這個曾占據酒類消費90%份額的古老品類,蜷縮在江浙滬市場,成為貨架邊緣的“地域符號”。
然而轉機悄然而至,黃酒正在沉默復興,重構消費地圖,走出“包郵區”市場。
70%毛利率
“這是我做黃酒以來,感覺(行業)最好的一年”, 丹溪酒業董事長賴勁宇向藍鯨新聞感慨道,“行業從沒有像現在這樣繁榮。”
曾以“20元檔”為主力的黃酒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變革。有業內人士向藍鯨新聞透露,七八年前,黃酒的客單價在10-20塊間,主流企業毛利率在30%-40%左右。
當下,黃酒正在實現不斷的價格突破,客單價從30元向100元升級,高端產品單價飆至2000元檔,市場規模有望從210億增至千億。
以丹溪酒業為例,其憑借健康化定位實現營收年增60%,客單價超傳統產品15倍,高達70%毛利率,印證著高端黃酒市場的購買力。
龍頭酒企的動作更具信號意義。近日,會稽山(601579.SH)、古越龍山(600059.SH)相繼宣布對旗下部分重點產品提價,此次提價的產品多位于20元左右價格帶,上調價格最高12%,調價原因與原料成本上漲、包裝升級以及提升盈利等有關。
根據黃酒三家上市公司古越龍山、會稽山、金楓酒業(600616.SH)的財報也可以看出,從2024年,黃酒每千升的單價有了明顯的提升。
這場價值躍升的背后,是政策賦能與消費覺醒的共振。
“這主要是源于政策驅動與“大健康”消費趨勢,促使黃酒的價值回歸。”古越龍山董事謝鵬對藍鯨新聞表示,一方面,工信部將黃酒列為“歷史經典產業”,推動政策扶持與文化復興。中央與地方政府(如紹興)將黃酒作為重點產業培育,提供專項資金與品牌推廣支持。健康飲酒的興起,黃酒以其低度化和健康化,被更多消費人群所接受。
“我們正用明清貢品的歷史厚度,重塑現代消費的價值認知。”謝鵬直言。
撕碎“地域酒”標簽
事實上,黃酒正在重寫中國酒業版圖。
一位會稽山銷售人員向記者透露,在大眾固有的觀念中,黃酒的銷售范圍通常局限于江浙滬地區,但事實并非如此。去年中秋期間,北京市場的會稽山銷量在全國位居榜首,春節期間,其銷售量在全國排名第三,這清晰表明黃酒早已突破地域限制,實現了市場破圈。
財報勾勒出黃酒全國化的鮮明軌跡,古越龍山非江浙滬市場的銷售收入(國內)從2021年的5.23億元跌升至2024年的7.76億元,增幅達48.4%,相當于再造半個浙江市場;同期,會稽山其他地區的銷售收入從1.11億元增至1.67億元,增速50.5%;金楓酒業也從2648.28增至2821.04萬元。
古越龍山在業績說明會上也表示,公司2024年持續推進全國化戰略,北拓西進全面“補空白、掃盲點、拓網點”,填補北方22個地級市空白市場,與國航、北大荒建三江等行業頭部企業緊密合作,共同推動產業發展和升級。
賴勁宇進一步解碼市場密碼,除了江浙滬傳統市場,山東、河北、北京成新興增長區域,此外,日本市場也在被逐步打開。
此外,除了以往的自飲場景,黃酒也在搶占政商務宴請與禮品市場。并且推出了不少新品以及周邊衍生品如無糖黃酒產品、氣泡黃酒、咖啡黃酒等,提升品牌滲透率。
白酒行業分析師蔡學飛在接受藍鯨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黃酒企業的地理分布高度集中于江浙地區,淮河以北地區幾乎難覓黃酒蹤跡,這凸顯了黃酒產業的地域局限性。同時,黃酒的消費習慣深受當地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表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面對這些挑戰,黃酒行業并未止步不前,而是積極尋求新的發展策略。通過實施高端化戰略,黃酒企業致力于提升產品品質和品牌價值,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此外,地方政府的支持也為黃酒產業的穩健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展望未來,隨著這些積極因素的持續作用,黃酒產業有望實現更加穩健和可持續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