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4月16日訊(記者 翟智超)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一場圍繞“開放”與“封閉”的暗戰正悄然上演。
近日,國內具身智能企業傅利葉推出開源人形機器人Fourier N1,同時開放了包含物料清單、設計圖紙、裝配指南以及基礎操作軟件等在內的完整本體資源包。
事實上,開源浪潮早已涌起。2024年7月,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布了全球首款全尺寸開源人形機器人“青龍”;同年10月,智元機器人的“靈犀 X1”也開啟開源之路;11月,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攜手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合作伙伴,推出了“天工開源計劃”。
然而,與這股開源熱潮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以波士頓動力為代表的部分機器人企業始終堅守閉源模式。其廣為人知的Spot機器狗及已退役的Atlas機器人,主要通過商業許可形式對外提供,核心技術被企業緊緊攥在手中。
開源背后之困境
在傅利葉開源Fourier N1之前,今年3月17日,該公司已正式開源全尺寸人形機器人數據集Fourier ActionNet,涵蓋傅利葉GRx系列所有機型的各類任務訓練數據,真實記錄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中的操作過程。同時,傅利葉還同步開放采集算法、訓練算法以及數據部署算法等全流程工具鏈,開源訓練框架(如DP、ACT、iDP3)和部署工具。
企業積極擁抱開源生態的背后,折射出人形機器人行業亟待突破的發展瓶頸。當前,技術壁壘與高昂成本嚴重阻礙人形機器人大規模落地應用。市場研究機構預測,家庭服務領域若要普及人形機器人,成本需降至當前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工業領域大規模替代人工,對技術穩定性和精度的要求也遠超現狀。
如此困境致使技術研發陷入“高投入、慢產出”的不良循環。業內人士劉少剛向藍鯨科技記者透露,“一個資深團隊構建基礎平臺通常需6至12個月,卻因重復開發浪費了超40%的研發資源,這極大地制約了創新效率。故此,開源策略成為眾多企業破局的重要途徑。”?
傅利葉產品研發總監蔡宇圣也向藍鯨科技記者闡述了開源的重要意義。他指出,“機器人技術具有多元化、跨學科特點,技術鏈路長,進入門檻極高。許多人因復雜技術體系對機器人研究望而卻步,資深人員構建平臺耗時久,成果產出卻有限。傅利葉希望通過開源降低門檻,吸引學者、學生等更多人投身行業。更多開發者的加入將帶來新思路,為人形機器人產品發展提供修改意見,助力產品實現質的提升?!?/span>
實際上,傅利葉的開源理念可形象地概括為“樂高式”。起初,傅利葉提供構建N1的基礎資料,包含BOM清單、可加工圖紙、裝配指南、操作視頻及基礎運動示例代碼,讓開發者能夠復刻N1,從而理解人形機器人的硬件構成與基礎控制邏輯。當開發者掌握這些基礎模塊后,便可以像玩樂高積木一樣,對N1進行改造、調試與優化。同時,傅利葉還細化開源粒度,提供基礎要素,讓用戶在期望改變的節點能夠自由發揮。
與傅利葉形成行業共振的還有智元機器人。智元機器人相關人員在接受藍鯨科技記者采訪時表示,“除‘靈犀 X1’開源之外,機器人操作系統AimRT及百萬真機數據集也均已開放。智元機器人期望通過開源降低機器人技術開發與使用門檻,激發用戶創造力,吸引更多開發者和創客參與,推動整個行業發展。”
閉源背后的生存邏輯
波士頓動力作為全球機器人領域的先驅,其產品如Atlas人形機器人和Spot機器狗以動態平衡算法和液壓驅動系統聞名,卻始終以閉源形式存在——硬件設計、核心代碼均未開放,僅通過商業許可授權使用。
該公司前工程師Robin Deits在RSS會議上,解釋了閉源策略的部分原因。他坦言,“我們的控制算法涉及與軍方合作項目的敏感技術,一旦開源,極有可能導致技術被濫用,從而帶來難以預估的風險。”
從行業普遍情況來看,技術獨占性是眾多企業選擇閉源的重要原因。一位深圳人形機器人企業高管向藍鯨科技記者透露,“對企業而言,保持技術封閉是構建競爭壁壘的重要手段。通過掌控核心技術,能讓企業在長期激烈的競爭中維持獨特優勢。就拿工業機器人領域來說,運動控制算法、高精度傳感器融合技術等,都是經過多年持續迭代才形成的核心技術。倘若這些技術被開源,競爭對手很可能迅速實現技術追趕,甚至實現反超,這將嚴重威脅企業的市場地位?!?/span>
不過,閉源策略在為企業打造技術護城河的同時,也對市場拓展產生了顯著的制約。以Spot機器狗為例,行業估算其單臺價格超過7.45萬美元,再加上應用場景有限,導致其商業化進程困難重重。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數據顯示,Spot機器狗全球銷量僅為2000臺,這清晰地反映出高端閉源產品在規?;茝V中的天然瓶頸。
面對這種情況,部分企業或開始探索平衡技術保護與行業協作的折中路線。宇樹科技在2024年11月宣布開源G1人形機器人操作數據集,該數據集適配主流開源框架,旨在通過共享應用層數據推動具身智能技術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次開源范圍僅局限于機器人的操作數據,至于硬件設計與核心算法是否會開放,目前尚未有定論。
對于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蔡宇圣則表示,“現階段很難斷言開源會成為絕對主流。從產業發展周期看,機器人領域可能呈現開源與閉源長期并存的格局。這種技術生態的多樣性,既符合企業保護研發投入的現實需求,也能通過適度開放促進產業協同創新?!?/span>
實際上,作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最大機會之一,具身智能早已成為各行各業關注熱點。隨著技術創新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各方力量紛紛涌入、探索人形機器人的落地場景與商業化發展路徑。從政策層面到產業層面,具身智能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已經形成。
在這智能化浪潮洶涌的當下,人形機器人產業將催生哪些新機遇?又將如何重塑社會發展新藍圖,仍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