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4月11日訊(編輯 李夢琪)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具身智能”“瞪羚企業”等新概念,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作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最大機會之一,具身智能早已成為各行各業關注熱點。隨著技術創新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各方力量紛紛涌入、探索人形機器人的落地場景與商業化發展路徑。從政策層面到產業層面,具身智能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已經形成。
研報顯示,2028年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整體進入Lv2等級,以特種場景應用為主,工業場景逐步落地,整機市場規模達到約50億元至500億元。摩根士丹利發布報告,預計全球人形機器人潛在市場總規模達60萬億美元。
智能化浪潮之下,人形機器人產業將涌現出的新機會?如何重構社會發展新圖景?聚焦產業發展,由藍鯨新聞主辦、財聯社協辦的?“人形機器人”高端閉門研討會,4月27日將于上海報業集團舉辦。
AI財評
【財經銳評】具身智能萬億賽道啟航:商業化路徑與投資邏輯拆解
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具身智能"釋放明確政策信號,標志著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式進入國家戰略賽道。從產業生命周期看,當前行業正處于技術突破向商業落地的關鍵轉折期:一方面核心部件(如力矩電機、諧波減速器)成本年降幅超20%,特斯拉Optimus已實現BOM成本壓降至2萬美元;另一方面特種場景(如核電站巡檢、高危作業)的付費意愿明確,工業場景滲透率每提升1%將帶來百億級市場空間。
但需警惕三大風險點:1)技術路線尚未收斂,液壓驅動與電機方案仍在博弈;2)行業標準缺失導致產業鏈協同效率低下;3)資本市場存在估值泡沫,部分標的PS已透支5年成長性。建議投資者關注"場景卡位能力"與"單點技術壁壘",優先布局醫療輔助、極限作業等高價值場景供應商,以及具備核心傳感器自研能力的專精特新企業。未來3年將是檢驗商業模式的窗口期,行業或將經歷一輪出清后走向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