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4月1日訊(記者?翟智超)在智能駕駛與機器人產業的浪潮中,速騰聚創作為全球激光雷達頭部企業,廣受關注。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總收入16.5億元,同比增長47.2%;凈虧損4.82億元,相較2023年的43.31億元大幅收窄。
究其原因,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產品規模化擴張有力地拉動了收入增長,為公司帶來了可觀的營收。與此同時,行業內價格競爭日益白熱化,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公司為維持技術優勢,持續投入高額研發費用。
虧損壓力猶存
從營收構成來看,公司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產品、解決方案、服務及其他三個板塊。其中,產品營收15.34億元,解決方案營收9797萬元、服務及其他營收1719.2萬元。具體到產品板塊,用于ADAS的產品營收13.35億元,是公司最大的營收來源,占總營收的81%,用于機器人及其他的產品營收1.98億元,占總營收12%。
盡管公司收入增長顯著,但虧損問題依然存在。財報顯示,2024年全年凈虧損4.82億元,較2023年大幅收窄88.9%。不過,經調整后的凈虧損仍有3.96億元,同比僅減少8.9%。公司方面表示,虧損大幅收窄主要得益于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后,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大幅減少,以及對經營費用的有效控制。
據了解,當前激光雷達市場競爭激烈,傳統廠商持續推新,科技巨頭跨界加入,速騰聚創為搶占份額,采取價格競爭策略,ADAS應用產品平均單價從2023年3200元降至2024年2600元,機器人及其他產品激光雷達單價從1.12萬元降至8100元。
盡管公司憑借規模效應,將ADAS產品的毛利率從-5.9%提升至13.4%,但與禾賽科技等競爭對手(2023年毛利率約30%)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公司CFO劉永基亦坦言,即便規模效應已較為明顯,但原材料成本的波動以及匯率風險,依然是潛藏的威脅。
在研發投入方面,高投入短期內難以轉化為收入增量,對利潤造成了“吞噬”。2024年,公司的研發費用達6.2億元,占營收的37.6%。雖然高研發投入為技術儲備提供了支撐,但其同期毛利率提升幅度僅從8.4%增長至17.2%,研發費用增速遠超盈利能力的改善速度。
對于公司何時盈利,公司CEO邱純潮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我們內部的目標依然是激光雷達板塊在今年下半年某個季度實現單季度的盈虧平衡點,有望在2026年實現全年的盈利。
布局具身智能
為突破盈利困境,速騰聚創將目光投向更具想象空間的機器人賽道。
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研發總投入約6.2億元。其中,創新業務研發投入約2.5億元,占全年研發費用的41%。而創新業務主要聚焦于機器人與AI新興技術領域,包括機器人平臺與關鍵零部件的研發等。
邱純潮表示,“公司具身智能業務將圍繞整機研發展開,通過通用機器人開發平臺,逐步從整機成果中孵化可量產的零部件與解決方案。目前我們已與包括宇樹、上海人形在內的全球超過十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至于產品進度,邱純潮稱,公司第二代靈巧手Papert2.0(20自由度,負載5公斤)預計2025年內量產。目前,該公司機器人領域客戶超2800家,覆蓋工業倉儲(Agilox、Fox Robotics)、無人配送(新石器、Coco Robotics)等頭部玩家,2025年泛機器人激光雷達出貨量預計突破六位數(即10萬臺)。
另外,在產能布局方面,邱純潮介紹,速騰聚創深汕MARS智造基地一期2.7萬平方米已投產,新增產線周期縮短至2個月以內。當前激光雷達年產能170萬臺,2025年有望突破200萬臺
談及公司布局機器人創新業務的原因,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速騰聚創布局機器人創新業務的原因在于市場需求的增長、技術積累的推動以及戰略發展的需要。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市場對智能機器人的需求日益增長,特別是在工業倉儲、商業運營等領域,機器人應用的潛力巨大。”
邱純潮在業績電話會上進一步闡述,“速騰聚創在硬件、芯片、AI三大技術棧積累的能力具備通用性和可遷移性,這為我們打造AI驅動的機器人技術平臺公司,提供了堅實的底層能力。”
不過,在業務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2024年機器人領域激光雷達銷量2.44萬臺,同比增長47%,但毛利率從44.3%下滑至34.5%。據知情人士跟藍鯨新聞記者透露,“當前速騰聚創機器人領域的客戶集中于低毛利的工業倉儲與無人配送領域,人形機器人等高附加值場景尚未形成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