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崔悅晨
在資本市場的舞臺上,每一次IPO都是對企業實力的一次考驗,也是對保薦機構專業能力的一次檢驗。
近日,上交所接連發布三張罰單,揭開了安徽安芯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芯電子”)主動撤回IPO申請背后的真相。
作為安芯電子IPO的保薦機構,國元證券亦未能幸免,被上交所通報批評,兩名保薦代表人馬志濤、徐明被處以“禁業”半年的處分。
遭遇監管重拳
公開資料顯示,安芯電子于2021年9月27日向科創板提交IPO申請,并在2022年7月11日通過上市委會議審核。然而,即將成功上市之際,安芯電子卻于2023年9月22日主動撤回了上市申請,這一舉動迅速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經過一年多的調查,上交所公布了現場檢查的結果,揭示了國元證券作為保薦機構在處理安芯電子IPO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調查顯示,國元證券在核查安芯電子研發人員、研發投入、營業收入等事項時,出具的核查報告與事實嚴重不符,存在重大缺陷。
首先,在研發人員方面,存在明顯的虛假陳述現象。例如,部分研發人員對于自己參與的具體項目缺乏了解,同時,這些人員的管理、考核記錄表明他們實際上并不屬于研發部門,這意味著可能存在將非研發人員計入研發團隊的情況。
其次,在收入確認方面也發現了多處不一致。例如安芯電子的部分收入確認單據信息與外部提供的記錄不符;此外,在與關聯方的交易中,安芯電子甚至在未實際發貨的情況下就確認了54.49萬元的收入。
鑒于上述情況,上交所認定國元證券未能盡到應有的職責,其核查報告未能準確反映實際情況,且在多次被要求進一步核查后,仍未對相關異常情況進行充分關注和審慎審查。
基于此,國元證券被上交所通報批評,并被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改。
兩名保薦代表人馬志濤、徐明作對安芯電子項目負有直接主要責任,被處以6個月內禁止簽字任何發行上市申請文件及信息披露文件的紀律處分。
同時,安芯電子也被予以1年內不接受其提交的發行上市申請文件的紀律處分;時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汪良恩、時任財務總監方月琴予以公開譴責。
投行業績承壓背后
近年來,國元證券在投行業務領域遭遇了顯著的壓力。財務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間,國元證券投行業務收入分別為9.44億元、7.66億元和2.01億元,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
進入2024年,這種趨勢并未得到逆轉,反而更加嚴峻。據2024年半年報顯示,國元證券投行業務條線營業利潤為-0.16億元,處于虧損狀態。此外,2024年前三季度,國元證券投行業務攬收0.96億元,同比下滑39.72%。
對比整個行業的表現,2024年前三季度,共有43家上市券商合計實現投行業務凈收入217億元。其中,6家上市券商前三季度的投行凈收入在10億元以上。中信證券憑借28.19億元的投行業務凈收入位居行業首位;相較之下,國元證券同期投行業務凈收入不足1億元,在眾多上市券商中排在隊尾。
與此同時,國元證券的撤否率持續攀升。特別是在2024年,這一比率達到了47.06%,遠遠超出行業平均水平。這也意味著,國元證券在項目篩選及執行過程中可能存在不足。
為了扭轉局面,國元證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優化內部管理流程、加強風險控制機制、提升團隊的專業能力等等。與此同時,公司還計劃聚焦高科技產業及其上下游企業,深入挖掘并購重組市場的潛力,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在2024年12月舉辦的并購重組高峰論壇上,國元證券總裁胡偉提出向“產業投行”升級,打造一個集產業研究、投資、投行服務及綜合財富管理于一體的黃金賽道,從而增強全產業鏈的服務能力。
尋找新的增長點
面對當前的市場挑戰,國元證券正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成長路徑。一方面,公司致力于增加高質量項目的儲備,重點關注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業,并尋找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機會;另一方面,利用新三板市場的潛力,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優質的掛牌、融資及交易服務。
此外,國元證券也在積極開拓債券承銷業務,力求擴大該領域的業務規模和市場份額。
據2024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國元證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8.39億元,同比增長23.3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85億元,同比增長22.33%。
其中,自營業務貢獻最大,占總收入的35.62%,期貨業務則以28.61%的占比緊隨其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財富管理領域,國元證券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通過加強客戶服務體驗,推出了一系列創新產品和服務,如買方投顧模式的試點推廣等,有效提升了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盡管國元證券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如投行業務的下滑、監管處罰以及撤否率的上升等,但公司依然展現出了持續創新能力,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國元證券也在努力提升債券承銷市場的規模和份額,并深入挖掘并購重組市場的潛力,以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有關國元證券處罰的后續發展動態,《投資者網》將持續關注。(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