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王健凡
在中國餐飲業的浪潮中,和府撈面無疑是極具話題性的品牌之一。
高端定位、高客單價、書房式用餐環境以及選址中高端商場,讓這家始于2013年的面館品牌迅速崛起,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
2021年,和府撈面來了發展的高光時刻。當年,和府撈面在E輪融資中斬獲8億元,創下國內連鎖餐飲領域的融資紀錄,估值攀升至70億元。
從2012年成立至今。數年間,和府撈面完成了六輪融資,投資方陣容豪華,包括騰訊、華映資本在內的多家知名機構紛紛入局。
然而,餐飲市場瞬息萬變。2022年,面食賽道形勢急轉直下,融資熱潮驟然降溫,多家拉面品牌開始收縮門店。
作為行業翹楚,和府撈面首當其沖面臨嚴峻挑戰。財務虧損、裁員欠款、高管離職等負面消息接踵而至。
高價路走到頭?
在很長時間里,和府撈面始終將目光鎖定在城市中產階級這一消費群體上。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市場策略,努力構建起一個有別于傳統中式面館的獨特形象。
精挑細選的門店位置、雅致的室內裝潢,配合40元至50元的價格區間,都將自身與傳統的家庭作坊式面館區分開來。
據窄門餐眼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和府撈面已在全國范圍內開設了581家門店。其中,一線城市門店占比高達42.5%,新一線城市約占30.1%,僅上海一地就占據114家,清晰地勾勒出早年間和府撈面聚焦高消費力市場的戰略布局。
然而,高端定位和快速擴張并未給和府撈面帶來預期中的豐厚回報。
根據其投資方絕味食品披露的財務數據,2020年至2022年,和府撈面連續三年處于虧損狀態。具體來看,這三年的凈虧損分別為2.06億元、2.11億元和2.99億元,累計虧損超過7億元。這一持續虧損的狀況直到2023年年中才出現轉機,公司一則內部信首次透露扭虧為盈的消息。
高客單價并沒有給和府撈面贏得預期的市場。相反,面對持續的經營壓力以及理性消費的趨勢,降價成了最實際有效的自救路徑。
不過,讓人始料不及的是,和府撈面的降價之路走得比許多人預想的更快、更激進一些。
2023年12月,和府撈面創始人李學林在品牌2024年戰略會上披露了幾條重要信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提升性價比的舉措。
李學林對外表示,和府撈面主流產品價格已經調整了好幾輪,"整體調低了20%到30%"。據他介紹,目前以會員價看,公司20元到30元價格帶的產品占比為50%。
僅僅半年之后,2024年6月21日,和府撈面再次舉起"價格屠刀"。
公司公眾號以"降價約32%"幾個醒目的大字,宣布新一輪降價行動。其中,草本酸辣肥牛面、草本番茄肥牛面等主打產品的售價均降到了30元以下,降幅高達32%。
這一價位已與許多中端面館相當,標志著和府撈面正試圖擺脫高端定位,轉而瞄準更廣闊的大眾市場。
與產品降價同步的是,和府撈面在經營模式上也做出了重大調整。4月,和府撈面正式開啟聯盟模式,加盟門檻費69.8萬元,包含設計、裝修、標配設備等費用。
據相關媒體報道,與之前的加盟模式相比,開店費用直降30萬元。2022年,公司曾短暫開放加盟并招募全國合伙人,但幾個月后就草草收場,重新回歸全直營模式。
這次重啟加盟,無疑暴露出其在資金壓力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協。不過,盡管和府撈面已經降低了加盟門檻,但其入局費用仍然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據加盟星數據統計,餐飲面館行業90%以上的加盟費用在50萬元以下。
跨界押注能否奏效?
面對增長瓶頸,和府撈面也在試圖開辟"第二增長曲線"。
2020年11月,恰逢其完成4.5億元D輪融資后的一個月,和府撈面首先瞄準了火鍋市場,在上海和北京推出"和府火鍋和她的面"門店。
緊接著在2021年4月,公司又推出"和府小面小酒"子品牌,試圖覆蓋一人食、下午茶和社交小聚等多元化用餐場景。
隨后,"財神小排檔"(后改名"財神面")、"Pick me 咖啡&熱食"便利店、"阿蘭家牛肉拉面"等副品牌接連推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主營的面食業務,和府撈面近期還推出了不到20元的餛飩系列和不到30元的砂鍋飯,試圖通過價格差異化來吸引更多消費群體。
此外,公司還以"和府拌飯大師"的品牌進軍"拌飯"賽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悄然鋪開多家外賣店。
然而,盡管和府撈面略顯倉促的進行了多元化探索,在短時間內孵化了多個子品牌,但這些嘗試似乎都未能成為真正的增長引擎。
再回歸到企業面條本身業務而言,和府撈面的核心產品卻遭遇了信任危機。
今年初,有媒體報道稱,和府撈面的產品實為預制菜,面條由工廠批量生產,澆頭也是預制的,只需簡單加熱,湯料則是用料理包兌水而成。這一爆料無疑動搖了品牌"高端定位"的根基,引發了消費者對其品牌價值的質疑。
誠然,將中央廚房加工的凈菜、半成品及成品與預制菜直接劃等號并不完全客觀。然而,考慮到和府撈面一直以來的高價定位,消費者對"高價吃料理包"的反感情緒也不無道理。
歸根結底,消費者最關心的始終是“值不值”的問題。如果產品能與其價格相匹配,市場自然會為品牌留出生存空間。
在瞬息萬變的餐飲市場中,如何在擴張中保持品牌定位的一致性,平衡多元化與專業化,仍是和府撈面亟需解決的難題。
當熱錢退潮后
今年初,有關和府撈面計劃赴香港IPO、擬募資1億至2億美元的消息一度引發市場熱議。
盡管公司隨后發布聲明否認這一消息,但久久未獲融資的和府撈面的資金需求的確不容忽視。
在公司2024年戰略會上,創始人李學林提出了"找朋友、向下沉、出海去、深布局"的戰略方向,并計劃了未來10年內開設20000家店的宏偉目標。
2016年,李學林曾表示公司將于2017年進軍香港市場。然而,直到2024年,和府撈面才姍姍來遲,在銅鑼灣開出首家香港門店。
七年時光,足以改變市場格局。當和府撈面終于在香港落地時,消費投資環境也早已今非昔比。
這不再是2019年那個允許瑞幸咖啡、完美日記等品牌依靠燒錢快速崛起的時代。熱錢退潮后,企業的內在價值和持續盈利能力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對和府撈面而言,當務之急或許不是如何快速擴張,而是如何在這場漫長的競爭中生存下來。
正如李學林在面對媒體采訪時所言:"今年我和其他餐飲品牌創始人聊天,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身體一定要搞好呀。馬拉松跑一半,身體先扛不住,那怎么能跑進主會場呢?"(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