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蔡俊
凱賽生物(688065.SH,下稱“公司”)的發展,站在了一個關鍵檔口。
近期,公司接連發布定增二次修訂方案、2024年半年報。業績表現上,伴隨合成生物學產品的市場回暖,公司相關指標出現上漲。同時,公司仍在推進定增運作,此前監管層已就相關問題進行問詢。
從行業的角度,凱賽生物所處的賽道有替代傳統化工的可能,但配套產業鏈的完善還需落地。對公司而言,產能擴張和產能利用率的提高將是跑通技術和銷售的重點,資本運作或是繞不開的檻。
定增蓄力材料變革
合成生物學,一個新興崛起的熱門賽道,已看到了大爆發的可能。
山西證券在研報里認為,長期看合成生物學正在對傳統化學路線實現替代。傳統化學的應用,早已貫穿在衣食住行,大到鐵軌建筑,小到紡織消費。合成生物學的終端應用,與傳統化學高度貼合,但性能更優、環保屬性更強。簡言之,人類在經歷一場材料變革,主導者就是合成生物。
站在這個維度,作為行業龍頭的凱賽生物也跑到了市場爆發的前夜。躍臺階前,先得蓄力,資本市場就是“力”之來源之一。
7月底,公司公開定增預案的二次修訂稿。2023年,公司發布定增計劃,最高募資66億元,實控人劉修才家族以所持部分股票出資,招商局的出資方式為現金。若交易完成,公司控制權不變,招商局間接持股的比例超5%。
兩版方案比較,最大的調整為定增價格由43.34元/股下調至42.97元/股,原因是公司此前實施了2022年度和2023年度利潤分配方案。
更大的意義,是凱賽生物找到了招商局成為股東、合作伙伴。眼下合成生物還處于快速增長且動蕩的大宗階段,要實現替代化工材料,資源豐富的招商局可協助其快速切入各類終端應用。
而且,第一版方案發布的同時,公司還披露了訂單公告。招商局將從公司采購生物基聚酰胺系列產品,具體可選擇樹脂或復合材料,2023年到2025年樹脂采購量分別不低于1萬噸、8萬噸、20萬噸,價格則“按照市場同等條件下最優惠價格的原則,另行制定價格協議”。
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4.44億元、2.4億元,各自同比增長40.16%、11.34%。業績增長的背后,是公司在努力打通產能釋放與下游銷售的路徑。但要完全跑通這條路,定增或將是繞不開的檻。
監管層聚焦歷年項目
任何一次資本運作,都是對企業的考驗和蛻變。2020年,凱賽生物成功上市,如今再度迎來關鍵時刻,也引發監管層的問詢。
3月,公司披露監管層關于本次定增的回復函。大部分問題,主要指向歷來融資的募投項目。監管層要求公司解釋此前項目延期變更的合理性、目前項目的進展,以及投資金額等問題。
目前,公司在山西太原、新疆烏蘇、山東金鄉等地設有生產基地。原募投項目山東基地的4萬噸/年生物法癸二酸項目變更至山西太原,當地只留有部分產線。公司回復稱,由于山東金鄉的基礎設施供應主要依賴外部,成本相對較高,而山西合成生物產業生態園區投資規模較大,可低成本覆蓋項目的各項基礎設施需求,因此決定變更;烏蘇項目是年產3萬噸長鏈二元酸和2萬噸長鏈聚酰胺項目,擬投入7.8億元,截至報告期實際投入2.77億元。
對此,凱賽生物也對《投資者網》表示,4萬噸/年生物法癸二酸項目變更過募集資金投入,主要是“項目實施地的工程規模化效應、生產工藝及設備優化降低了建設投入成本”,戊二胺及聚酰胺項目投產延期主要是與政府協商后一致考慮分批投產提高經營效益。
產線是制造企業的生命線,合成生物學企業既要頂住質疑,造產線擴產能,還要在積累力量的閃轉騰挪中提高利用率。從生存和競爭的維度,凱賽生物都要不斷攀升產能利用率的高地。
公司在半年報里披露,生物基聚酰胺產品目前處于產業化推廣階段,過程中需要設備調試、技術工藝調整優化等,尚未進入穩定運營期,因此產能利用率相對偏低、單位成本較高、存貨周轉率相對較慢。但同時,報告期內生物法癸二酸產能利用率顯著提升。
而站在行業高度,產業鏈上每根毛細血管都需要花大力氣磨合。首先,企業需研發更多的產品,打通從上游原料向終端產品的技術路徑可行性。其次,便是產業鏈的配套完善,以便擴大產能、提高產能利用率,形成研發、檢驗、擴產的正向循環。期間,市場行情也是階段性的重要因素。
凱賽生物對《投資者網》表示,“今年上半年長鏈二元酸市場繼續回暖。公司緊抓市場機遇,加大產品銷售力度,新產品癸二酸產能放量,長鏈二元酸銷售量和銷售收入較去年同期大幅上漲。目前,公司3個生產基地均有長鏈二元酸的產能布局,對不同品種各有側重。考慮到多品種切換等因素,目前的產能利用率較高。產能利用率的提升推動盈利能力改善,2024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毛利4.5億,較去年同期增長47.19%,毛利率亦同比上漲1.5個百分點。此外,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創下自2020年以來上半年營收規模的歷史新高”。
擴產之際,公司也是在經歷不斷增重的過程。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在建工程56.4億元,占總資產的30.79%;固定資產超40億元,占總資產的21.88%。
同時,公司人員規模也在膨脹,對管理也提出新要求。2020年,公司員工共有1308人。到2023年,規模已漲至1803人。其中,研發員工從上市初約250人,已擴張到今年上半年的308人。今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超1億元,同比上漲16.12%。(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