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4年下半年“9·24行情”的帶動下,券商業績迎來回暖。國海證券近期披露財報顯示,2024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2.18億元,同比增長0.69%;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4.28億元,同比增長31.02%,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
在2024年下半年“9·24行情”的帶動下,券商業績迎來回暖。國海證券近期披露財報顯示,2024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2.18億元,同比增長0.69%;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4.28億元,同比增長31.02%,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
不過,在整體業績實現的增長的情況下,國海證券部分業務依然處于“冰凍”狀態。
數據顯示,財富管理業務依然是國海證券2024年主要收入來源,全年實現收入12.83億元,營收占比為30.42%,同比增長10.78%;銷售交易和投資業務迎來爆發,同比大增177.09%至7.64億元,貢獻了18.12%的營收。
然而,國海證券的投資管理業務和企業金融服務業務則下滑明顯,其中投資管理業務實現營收7.14億元,同比下滑21.27%。企業金融服務業務收入則僅為4,562.98萬元,同比下滑34.65%。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金融服務業務在2024年的營業支出為10534.05萬元,導致該板塊的營業利潤率為-130.86%,也就是說該板塊虧損了6000萬左右。
國海證券的企業金融服務業務,即為券商投行業務。2024年國海證券僅完成了1單再融資項目,新三板掛牌4家;債券承銷17只。
近年來,國海證券投行業務較為低迷,2021年至2023年該板塊收入分別為23026.23萬元、8962.15萬元、6982.88萬元。其中,2021年國海證券斬獲3單IPO項目,3單增發項目,2022年為1單IPO項目和1單增發項目、2023年沒有披露IPO項目,總共完成股權融資項目3單。
國海證券投行業務失速,宏觀環境上IPO收緊是重要原因。不過,國海證券自身也負面纏身,自2022年以來,其保薦的項目頻頻踩雷。
2021年,國海證券在6年前承銷的勝通集團9只債券發生實質違約,違約余額55.5億元。后經證監會調查,2013年度至2017年度,勝通集團通過編制虛假財務報表、直接修改經審計的財務報表等方式,連續5年將虧損披露為盈利,累計虛增收入615億元,虛增利潤119億元。扣除虛增利潤后,實際業績均為虧損。
作為主承銷商,國海證券因在盡職調查過程中,未做到“勤勉盡責”,2022年3月18日被證監會沒收1798萬元承銷費,并處以60萬元的罰款,同時被出具警示函。兩名相關負責人被證監會處以警告,罰款30萬元,以及5年市場禁入。
時隔多年,“勝通債”案的負面影響依舊未消除。2024年11月發布的《國海證券2024年面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封卷稿)》,披露了多達23起金額超過5000萬元的重大訴訟。其中9起案件中,國海證券均是作為被告卷入“勝通債”證券虛假陳述糾紛。
除了“勝通債”外,國海證券在2015年保薦的榮聯科技也在2023年被查出財務造假。據證監會調查,榮聯科技在2016年至2018年期間,通過虛減成本的方式合計虛增利潤超2億元。
在金通靈財務造假案中,國海證券再次卷入其中。2024年1月,江蘇證監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金通靈及其子公司連續6年通過偽造工程形象進度確認表、未發貨提前確認收入等方式,虛增或虛減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2017年至2022年四年總計虛增營收11.35億元,虛增利潤4.11億元。
金通靈財務造假案中,國海證券、光大證券、東吳證券均被出示警示函,華西證券則被采取暫停保薦業務資格6個月的監管措施。國海證券被指在金通靈2017年非公開發行股票履行持續督導職責過程中,存在未能勤勉盡責履行相關義務。
2024年12月,金通靈10名二級市場投資者以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為由,向金通靈、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國海證券、華西證券、光大證券等24名被告提起訴訟,訴訟請求金額合計75.64萬元。
接連陷入多起財務造假案,國海證券的投行業務備受打擊。如何走出保薦項目財務造假案的陰影,成為擺在國海證券的一道難題。(內容來源|遠見資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