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3月31日訊(記者 胡劼)2025年首季即將收官,上市公司認購委托理財產品出現了回暖跡象,記者注意到,包括比亞迪、華蘭生物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陸續公告,計劃“大手筆”購買理財產品。
記者關注到,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已認購的理財金額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從產品結構上來看,銀行存款類認購金額下滑超4成,不過,對券商理財的認購規模有一定幅度的抬升;參與逆回購的體量更是較上年同期翻近6倍至146.88億元,且大部分為國債逆回購。
對于上述變化,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存款利率不斷調降是上市公司減配的主要原因。而券商保本型收益憑證能在保證理財產品安全邊際的情況下,提供更多的投資溢價,因此更受上市公司歡迎。
專家指出,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上市公司通常會考慮收益率、安全性和流動性因素,隨著市場上金融產品的多樣化,也有更多選擇來平衡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存款利率下行,券商收益憑證“地位”上升
開年來,多家上市公司拋出理財計劃。譬如,華蘭生物公告稱,公司(含全資子公司、控股子公司)擬用不超過70億元的自有資金進行投資理財。投資對象包括國債、債券、貨幣市場基金等,嚴禁進行二級市場股票投資。
比亞迪“手筆”更大,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擬使用自有閑置資金在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或債券產品,資金總額不超過600億元。
記者關注到,上市公司已認購的理財金額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從產品結構上來看,存款金額的下滑較為顯著,不過,上市公司對券商理財的認購規模有一定幅度的抬升。
據Wind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今年以來已有487家上市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合計認購金額1731.97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超兩成。其中,九州通、中興通訊、海信家電的認購金額位列前三,均超過50億元。
上市公司更“青睞”哪些產品?從產品結構上來看,上市公司認購存款類產品的金額達88.18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超4成;而認購券商理財產品的規模達143.33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約17%,主要購買的產品類型為收益憑證。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銀行存款利率下降可能是近期上市公司減少對存款類產品配置的主要原因。
去年10月,國有五大行“集體降息”。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下調5個基點至0.1%;三個月期、半年期、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均下調了25個基點,分別至0.8%、1%、1.1%、1.2%、1.5%、1.55%。
近期,多地中小銀行也紛紛開啟存款利率“降息潮”,調降涉及活期存款、三個月期至五年期的定期存款。例如,云南元江北銀村鎮銀行自3月1日起對部分存款產品利率進行調整,三個月期至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別降至1.10%、1.30%、1.60%、1.80%、2.30%、2.50%,降幅均為50個基點。
?在存款利率下調的背景下,券商收益憑證作為穩健型理財的替代品之一,市場競爭力得以提升。
記者關注到,近期有多家上市公司配置了券商收益憑證理財產品。例如,瑞泰新材3月26日斥資2.41億元購買“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商品增利系列1期收益憑證”,產品類型為本金保障型浮動收益憑證,產品期限90天,預計年化收益率為1.40%-3.30%。江蘇國泰3月21日使用349萬元購買“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安享信取系列2541期收益憑證”,該產品為本金保障型固定收益憑證,產品期限61天,收益率達1.55%-2.03%。
某位市場分析人士告訴記者,相對存款類理財產品,券商的收益憑證能在保證理財產品安全邊際的情況下,提供更多的投資溢價。
“本金保障型收益憑證本身就用券商的凈資本作為抵押,發行規模有限制,市場上真正具備保本性質的產品非常少,但是此類收益憑證基本具備這一特性,因此更受上市公司歡迎。”該人士補充道。
國債逆回購產品認購量翻近6倍
記者還關注到,今年上市公司參與逆回購的體量有大幅提升,開年來已認購高達146.88億元,較上年同期翻近6倍,且大部分為國債逆回購。
例如,九州通在今年1月陸續通過中信證券購買了15只國債逆回購產品,累計耗資達124億元,所持有的產品期限較短,為1-7天不等。若根據發稿日的利率來估算,這些短期國債逆回購的年化利率大約處于2.3%-3.9%之間。
“相較存款,國債逆回購有更高的收益率,特別是在節假日前夕以及每個年、月、季度底等特殊時間段,該類產品的利率會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并且,由于其認購期限靈活,更方便上市公司合理安排資金使用情況。”一位券商分析人士表示,近年來上市公司理財更傾向于安全性和靈活性兼備的產品,選擇國債逆回購正是該需求的體現。
不過,國債逆回購業務對機構本身的業績提升度是很有限的。該券商分析人士進一步表示,有些證券營業部的成交量特別大,主要就是因為參與大額度的國債逆回購交易所致,但是該業務對券商創收的帶動能力較弱,更多時候只是提升了交易量指標而已。
此外,除了對收益憑證、逆回購產品的布局,一些上市公司也熱衷于購買收益彈性較大的券商資管計劃類產品,通過股票、債券、衍生品等多品類資產組合投資,可實現收益浮動區間高于銀行結構性存款的保底+浮動收益模式。
比如,晨化股份今年3月陸續購買了合計7000萬的“銀河盛匯穩健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及300萬的“南京證券神州鑫利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持有期限分別為362天、357天,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3.20%、3.1%。日月明在1月8日認購了5000萬的“西部證券安盈泓利6月期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產品屬于固定收益類,持有期350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3.50%。
上市公司利用自有資金對理財產品的選擇偏好,反映了其對于資金使用效率的關注。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余豐慧指出,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上市公司通常會考慮收益率、安全性和流動性這三個關鍵因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傾向于選擇既能保證一定流動性又能提供相對較高收益的產品,隨著市場上金融產品的多樣化,上市公司有了更多選擇來平衡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其表示,這種趨勢表明,企業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正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閑置資金以實現增值,“這也反映出企業在財務管理上的成熟度不斷提高,以及對金融市場工具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增強。”(藍鯨新聞 胡劼 hujie@lanjinger.com)